《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擺脫思考同溫層,拆穿自我的誠實之旅》

主動思考,不是被動等答案。

思考是一種習慣,需要被培養、被鍛鍊。

從九年國教延伸到十二年國教,台灣教育必修科目安排了國文、外語、數學、史地、物化、公民、體育等各種專業科目,但沒有一個必修科目叫做「思考」。法國認為一般人都應該具備基本思考能力,高中會考的哲學考題就是用來考驗學生是否具備足夠的思考能力,這科會考當掉,高中就畢不了業。

「唯一重要的是「思考」本身(The only thing matters is THINKING itself)」(p.69)


對你自己的語言與行為問「為什麼?」

思考重要的另一件事情,是要從自己出發,了解自己為什麼說這些話、為什麼有這些行為、為什麼會這麼想。對自己問問為什麼並不簡單,問了之後去想出答案更為困難,因為這些答案可能會讓自己感到不安、羞愧、痛苦,但是經歷了這段過程,可以發現自己對「我」的了解越多。當我們有了更明確的自我,就不容易從眾,或在花言巧語的世界中迷失。


思考語言

「要學會思考「思考」這件事,就要先從思考「語言」本身開始(Thinking the thinking, is thinking the language.)」(p.54)

今天如果有個人問「請問你知道什麼是彼得原理嗎?」,被詢問的另一方如果回答「知道一點點」、「不是很清楚」這種居於知道vs不知道光譜中間的答案時,他其實並沒有回答在問題點上:你到底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這個邏輯的挑戰在於,大部分台灣人都很習慣這種模稜兩可的答案,我們可以自行意會的去解讀,「知道一點點」就是他沒有了解全部、「不是很清楚」就是他大概只懂5%。但這到底是知道還是不知道?有時就連問問題的本人都忘了自己本來問問題的目的,接受模稜兩可的回答,然後進行後續的動作。

當我們對某個議題「知道一點點的時候」,其時就是不知道;我們對某個決定「不是那麼喜歡」的時候,其實就是不喜歡;當我們說自己為了一件事情覺得「有一點煩」的時候,其實不是有一點,根本就是煩。

語言背後有不同用意,如何從看似平凡的語言中聽出玄外之音,其實也有賴於思考。父母對子女的決定不認同時,常把「我會擔心...」掛在嘴邊,而不直接說「我反對」;當和同事討論案子時,如果他反對你的提議,他有極大的機率不會明說,而會先贊同再反對地說「你說的我同意,但是...」。

我主管最常用這招。當他對我的專案提出了五百萬個需要改進的建議後,他會摸頭性地給糖說"99% is good, it's just...";或者當我們持有不同觀點時,他會說"I have no preference."。前者的用詞背後,其實他想表達他感謝你對專案付出的時間,但專案要改的地方很多(絕不是只有那1%要改);後者他其實覺得他的觀點才是對的,但為了不要讓他顯得太“鴨霸”,他會說他沒有比較偏好哪一個觀點。

這些用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用到,家族的關係連結,讓我們養成說話不要太直接避免傷感情;職場為了求穩求好、求升遷求加薪,讓我們傾向講求和諧避免傷害和氣、讓他人丟臉。

學習哲學,其實可以鍛鍊我們語言的X光機:提問、邏輯分析、推論


思考,就只是和自己進行對話,嗎?

當我們和自己進行對話時,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對自己說實話。如果在自我對話中,我們連自己也欺騙的話,那這場對話就沒有意義了。要察覺自己是否對自己說實話,可以用下面的練習來進行:

  • 在奉行parrhesia的時候你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parrhesia是指為了公眾利益,即使對自己有風險,也必須實話實說)
  • 如果你正面迎擊這個困難,回有什麼樣的結果?
  • 你能夠對這個困難,做些什麼?

碰到的困難種類有很多,例如無知(不知道自己沒有在說實話)、對承諾的恐懼、自欺、對parrhes的恐懼與質疑等等。其實多數人,都會有實話實說的問題,而說實話這麼難,是因為說實話,就是面對真正的自己。

思考第一步驟事情,是「先」和自己進行對話。針對一個問題,把自己丟入思緒裡,和自己進行對話,找出答案。

接著,我們要和別人進行對話。即使受同一個老師指導,或生長背景十分相像的人,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想法以及答案,所以我們不能只跟自己進行對話,也必須和別人進行對話。

在和別人對話的過程中,因為想法不同激發出的「痛」,將會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沒有痛苦表面上讓事情變得簡單,但是對於思考並不見得是好事」(p.170)

思考的撕裂,會讓人覺得痛苦,但久了就可以習慣這個良好的思考模式。

「幫助自己、幫助別人意識到思考是怎麼運作的,所以更清楚知道語言背後真正的意思」p.120


Alt Text
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擺脫思考同溫層,拆穿自我的誠實之旅 (電子書)

這不是一本教你學習哲學的書,也沒有什麼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大道理。

書裡很單純指出,哲學這門學問很大的一部分在於教育或指引思考,而思考從人開始:從你本身、從對自己和他人言語的觀察、從他人身上。

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想想:

  • 自己說出來的話語是否夠扎實,有準確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或問出想問的問題?
  • 自己或別人說出來的話,為什麼自己或別人會這樣說?有什麼資訊可以從這句話當中被透漏出來?言語真的會傷人嗎?還是是因為我們相信言語會傷人,它才變成攻擊利器?
  • 表現出一種行為後,為什麼自己會有這種行為?解釋原因之後,還會有更深層的原因嗎?
  • 你對自己說實話嗎?遇到實話的痛,你會不會害怕看到真正的自己?你要怎麼讓自己跨過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