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思維》– 你也可以成為黑馬

說到「黑馬」,我和多數人一樣,會想到的定義都是「原本沒有被看好或是原本被忽略,最終卻獲得眾人注目的正向成功或成就」,是突然「橫空出世」的人。

而要成為黑馬,若非萬中選一,就是運氣很好。

但黑馬思維要告訴我們的是:人人都可以是黑馬,沒有甚麼萬中選一,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就獨一無二的自己。


Alt Text
黑馬思維:哈佛最推崇的人生計畫,教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電子書)

作者訪談很多被視為「黑馬」的人們 — 沒有按照體制、沒有按照大眾認定該走的路,卻在各自領域成就卓越的人。他發現這群黑馬都有一個共通特點:把自我實現擺在第一位,追求成為最好的自己。

「怎麼樣才叫作實現自我,可謂因人而異,原因在於每個人的喜好、需求和渴望都不一樣」(p.34)

黑馬投入的事不是自己擅長的事,因為出類拔萃不等於自我實現。他們投入的是自己的事,再因追求自我而成就卓越。

這裡突顯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個體性


標準化協定

在標準化體制下,我們多數人接受標準化的受教育模式(e.g. 老師不會因為你比較會畫畫就指導你去上更多的繪畫課) ,也默認標準化的成功之路(e.g. 得到財富與地位)。標準化協定就是:忽略個體性,做跟別人一樣的事,但做得更好。

然而,標準化體制從來都不是為個人所設計的。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鋸齒狀特性*,代表我們各有不同的潛能,不同的強項,所需的自我實現策略或資源也各有不同。但在標準化思維下,鋸齒狀特性是個麻煩,因為標準化不喜歡差異--尤其是個人差異。

*鋸齒狀特性:一種對人的多維特質的衡量,各維之間為低關聯度。例如:一個人可能文字的維度高,但圖畫的維度低;但文字維度的高低不能預測圖畫維度的高低。而兩個面向的高低也不代表這個人比較聰明或比較笨。

衝破標準化協定不容易,尤其這種「標準化」隨時都在(畢竟現在連插花這項技術都有「一般標準插花法」)。但當我們認真覺得自己的特質很重要,並依此走上屬於自己的叉路時,就已經跨出第一步了!

「每個黑馬走的路各不相同,...。但黑馬下這個決定時,不是著重於能賺多少錢,不是著重於能有多厲害,而是發現一個適合他們個人的機會,然後伸手抓住。從此刻開始,他們依自己真實的模樣來做決定,從而穩穩地逐步成就卓越。」(p.62)

簡言之,黑馬會把握自己的特質(個體性),並充分發揮。


知道你的微動力

微動力也可以解釋為個人的渴望、欲望。

黑馬思維要教你發揮獨特的自己,但這有一個前提:你需要釐清個人真正的動力,尤其是微動力--這並不是指渴望求生、渴望成長或渴望意義等普遍性動力,而是發自內心,會讓你燃燒的細小動力。想釐清動力這件事,也沒有表面上這麼簡單,要靠一連串對自己的觀察、生活經驗給自己的啟發,才有可能認清。

真正的微動力明確且具體,運用書中的例子:

一位抱持著「想服務他人」的女子,認為從政是得以實現她抱負的方式,因而踏入政治業界。後因出色的表現而在政治圈打出名號,年紀輕輕就得以進入白宮參與政事。但隨著時間,她發現自己的動力可能不是當初自己想的樣子。她還是想服務他人,但她對辯論談判、選民研究都沒那麼有興趣,她最喜歡的反而是組織秩序:把東西整理好、貼上標籤、組織眾人舉辦造勢活動等。再更深入一點,她覺得最讓她熱血沸騰的事情是整理實際空間:公寓、辦公室、櫃子。整理櫃子看起來只是個人癖好,但這位女子卻是靠這個「微動力」活出真實自我,離開白宮把「整理」當成專業,甚至加入了專業整理師協會。當然,她也比以前待在政治圈實快樂得多。

其他具體而明確的微動力的例子包含:

  • 喜歡辨別、分類生物,但這個生物是要能夠撿起來給別人看的
  • 喜歡辨別、分類生物,但這個生物要會動、會躲、要色彩繽紛
  • 喜歡跟文物建立切身的關係,但這個文物要是立體的
  • 喜歡平面物品,但這個平面物品要有真實的色彩、線條、視覺結構以及資訊

「如果想實現自我,你需要知道自己到底熱愛甚麼--而不是別人認為你喜歡甚麼。」(p.81)

知道你的微動力是黑馬思維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p.81)

調和微動力,打造長久熱情

每個人不會僅有一個微動力,例如前述離開白宮的女子,她讓整理成為職志,不光是因爲喜愛整理空間這個微動力,也包含想服務別人(尤其是在家工作的職業女性)、想開創自己的事業等不同的微動力。不同微動力之間可能衝突、可能相適,這都需要個人去進行調和:調和不同的微動力,打造可長可久的熱情 -- 對,是打造熱情,不是順應熱情。

熱情不僅可以有多個方向,還會隨時變動。對黑馬而言,打造熱情的關鍵不是遵循心裡最熾烈的動力,而是妥善調和各種不同的微動力。透過微動力打造出來的熱情具有彈性,可以隨著時間調整,讓熱情得以持久。


清楚你的選擇

「選擇」讓我們展開行動,把熱情化為目標。

「選擇真正的力量在於,尋找最符合你微動力的機會,然後加以選擇。選擇的力量能用來激發目標—帶來自我實現。如果你能依自己的特質尋找不同選項,或許會發現沒人注意到的機會。」(p.108)

當你越知道自己的需求、偏好、特質,在檢視當下所有條件時,就越能主動找出創造適合自己的選擇。遊隼的棲地需要高度、需要可以安穩築巢、需要有足夠的獵物,而除了加州濱海峭壁、中亞山脈、澳洲南部高原外--想得到嗎?遊隼其實還很適合紐約曼哈頓!

運用書中另一個例子來理解:

一位想在音樂產業工作的女子,她了解自己不同的微動力、需求與特質:想進入音樂產業、喜歡服務別人、喜歡別人重視她的付出並感謝、喜歡拆解並研究小玩意兒的組成、想要有一份穩穩立足的工作、覺得自己樂於自學。她也檢視了當下的條件:自己沒錢進入相關大學取得文憑、沒有業界人脈。她思考了後,運用對自己的了解,選擇進入一所音樂相關大學擔任服務員,日常工作是服務她人,很對她的個性;她也想藉由這個職務多和老師們請教,接觸上課教材來自學。後來她透過這個職缺聽到音樂界一個相對有保障的工作職位:維修師。她心想:就是這個了!她搜集校內外的資源進行自學,運用拆解小玩意兒的方式去想像不同裝置的原理,並成功在自學的一年內,獲得一個維修師的實習機會。

所有選擇都會伴隨著風險。所謂風險,標準化社會將之定義為「成功/失敗的機率」;但黑馬們則將風險定義為「自身微動力和機會契合程度的高低」。契合包含多維考量,而不是把所有維度濃縮成一種線性概念(成功/失敗機率),契合度越高,風險越低,反之,風險就高。

「愈了解自己,愈能判斷契合程度,不必那麼仰賴運氣,而是懷著信心做選擇,主宰自己的命運。」(p.118)

當大家都說錄取Google、Facebook等知名公司的機率很低時,看得都是所謂的錄取率。如果每1000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錄取,那錄取錄當然很低。但其實這忽略了每個人的狀況。所以,當別人說你的選擇很冒險時,他們通常都是基於平均值,而忽略你的特質。只考慮機率,沒考慮個體

無論現況條件如何,仍要清楚自己的選擇

當自己已經過得很好,或已經往契合自己的路邁進且取得成就後,這時如果有新的機會出現,「清處你的選則」會變得更為困難 -- 因為你很容易回到標準化思維裡,覺得自己可能會失去的東西會變多,用機率去衡量新的選擇。

請記得提醒自己:當你現況都很好的時候,仍然要依照黑馬思維前進。面對新機會也要使用該機會和自己的契合度去判斷,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


了解你的策略

無論是要完成什麼事情 -- 小至追求考試高分,大到追求個人目標,其實都沒有一套最佳策略,只有對你最佳的策略。

選擇策略,唯有善用自己的特質強項,不斷嘗試且歡迎失敗。策略,是為了「把自己最在乎的事情做得更好」。

再次使用書中的例子:
侍酒大師公會頒發的「侍酒大師」頭銜比諾貝爾大獎得主還少,考試內容分為服務、理論和品酒。其中品酒考科為盲飲六支酒,應考者需要說出酒的酒款和特性。為了考過「品酒」,不少侍酒師善用了自己的強項,擬定最佳策略來協助自己辨別酒,進而通過考試:

  • 肌肉記憶策略:藉由不斷品嚐各種酒,讓頭腦把酒和味道配對在一起
  • 運用對哲學的熱愛:把品酒視為哲學的體現,拆解某款酒的味道「為什麼」是這樣,以哲學的方式把「為什麼」找出來,內容涉及化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和酒的聯想也應運而生
  • 注重酒的某種特性:例如注重酒的酸度,在盲飲前會喝「校準酒」,先把對酸度的味道進行校準再進行辨別
  • 生理策略:因為對酒的生理反應敏感,因此運用「全身」來觀察酒,包含酒流進胸腔的灼熱感、眼睛對酒的反應等,來辨識酒種

強項是個模糊的概念,它無從感受(你可能會知道你想不想騎駱駝,但你不會知道你是否擅長騎駱駝,除非你真的騎上去並指揮牠),情境導向(喜歡聽勝於讀,吸收新知時可能更適合聽講而不是讀教科書)且隨時變動(疏於練習而退步)。了解強項,唯有透過實際行動且歡迎失敗,觀察情境,進行加強或改變,才能讓強項為自己所用。


忽略你的目的地

「其實多數人是在抵達之後,才發現自己的目的地何在」— Bill Watterson

前述離開白宮,轉換到「整理」職涯跑道的女子,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最後會因為「整理」這個業務,成功開了一家公司,甚至還擁有了第二間辦公室;尋求在音樂產業謀求一個穩定職務的女子,一開始也不知道自己最後會走上樂器維修師一職,最後轉去唸音樂認知博士,現在成為一位大學教授。

忽略目的地的概念有點抽象,但可以想成是不要太早就認定你「一定」要往哪裡去,不要認定自己就是要往單一的那個目的地前進。你可以偶爾想起你的目的地,「希望」自己可以往這個方向前進,但在前進的路程上,要隨時保持開放,而不是只盯著那一條筆直大道,卻忽略了周遭風景優美的小路,也遺忘了你的那些微動力、你可以有的選擇、你應該使用的策略。

太執著於一定要抵達特定目的地,也會讓你陷入「時間錯覺」:應該花多少時間完成某項事情、應該要在哪個時間完成什麼事情,這些都是平均值,再次忽略個體差異。在黑馬思維中,時間是相對的,進步的速度取決於個人的特質、個人選擇的機會以及所嘗試的策略。追求卓越是無法用時間來衡量的。

黑馬思維也想告訴你,可以忽略目的地,但要有目標(清楚你的選擇)。目標很具體,立刻能採取行動。你可以偶爾抬頭看一下目的地在哪,看不到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在眼前建立起可以完成的具體事項並實際執行。當你完成後可以停一下,再抬頭看一下目的地,但很重要的,同時環顧四周,看一下有沒有其他吸引你的事物。如果你發現有其他更契合你的機會、更引燃你微動力的事情,就不要死守那個目的地,彈性調整,你將可以抵達比原本的目的地更好的地方。

不過,當你攀上高峰後,也不要停下腳步。你會改變,環境也會改變,更契合的機會隨時都會出現,而你不應該停止追求這些能讓你成就更好自我的機會。


奠基在「了解你自己」的基礎下,黑馬思維對個人化成功的形容為:

不受目的地的限制,憑自己的微動力打造持久熱情,運用自己的特質找出或創造自己的選擇並打造目標;了解自己的策略並依此達成目標、追尋成功。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微動力」這個概念,因為很個人的行為舉止背後都可能是微動力推動,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如果善加運用,可以成為我們熱情的來源。倘若能找到自己的微動力,我想個人的生活與心境一定會有很大的躍進。

微動力的發掘,可以善用日常生活的「評判遊戲」(評判非負面詞):

  1. 意識到自己在評判別人,並意識到自己「甚麼時候」在評判別人,要有意識的留意自己的反應。
  2. 辨別自己在評判別人時的感覺。感覺可以是正面或負面,可以是稱讚或譴責,記得,要探究的是自己真實的情緒,越強烈越可能發現微動力。
  3. 問自己為什麼有這些感覺,而且要誠實回答。例如,你在評判一位國家公園管理員的時候,內心的反應是:整天待在大自然裡好讚!(代表你可能喜歡親近自然--但是是甚麼樣子的自然呢?)還是:自己一個人待在自然裡感覺好孤單?(代表你可能喜歡有人作伴--但是甚麼情況之下喜歡有人作伴呢?)深入往自己內心想下去,越深越好,我們必需知道甚麼可以點燃自己。

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要利用個人的強烈情緒反應,發現心中暗藏的欲望。重點完全不在「他們」和「別人」,不必故作客觀,絕對要誠實。


最後,記錄下兩句沒機會使用在本文,但我喜歡的句子:

「黑馬不是遵循他們的熱情,而是了解自己的微動力,藉此打造出熱情。他們不是被動接受某個目標,而是做出大膽的行為,主動打造出目標。」(p.134)

「每當你衡量微動力和機會之間是否契合,做出別具意義的選擇,就是在打造自己的目標,替人生創造意義和方向。」(p.13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