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是種天賦》– 讓你更加了解自己

幾年前夯了好一陣子的書,英文書名很有趣,叫做「Highly Sensitive People in an Insensitive World」。

最近在「想更加認識自己」的動力下,閱讀了這本書,為我對自己的個性&行為帶來了一些不同視角的見解。


書本一開始就有一份測驗,讓我們來評估一下自己在「高敏感」這條線上的座標在哪,可以點擊這邊來進行線上測驗

滿分為140分,超過60分就可能有高敏感傾向。我另外也在「高敏感是種天賦2」中做了簡易版,兩次測出來我都是有高敏感傾向的個性,但大概落在這條線偏右的五分之三處,還不算是有極度高敏感的人。

不過,由於我預期自己應該要是高敏感的人,所以當我測出來真的是有高敏感傾向時,我會覺得很踏實 — 「我真的就高敏感」,完全落入作者所說的:「人一旦認定自己與某個特定類型相符,就容易把自己嵌入既定的類型」 (p.62)。也因此在閱讀本書時,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一昧認同,要用中立的態度以及更謹慎的反思,去對比書中的描述與自己的真實狀況。

以下想來分享,在盡量中立角度的自我回饋後,我透過這本書得到的一些自我資訊。


這本書對我的首要幫助是,讓我釐清我對於我是「外向」還是「內向」的疑惑。雖然我也知道,內像和外向是同一條線的兩端,每一個人都可能座落在這條線中的某個點,該點代表一個人外向比較多or內向比較多,很少有人是絕對外向或絕對內向。但我對自己的內外向性格,卻覺得很難用光譜去評斷,感覺像是一個擁有顯著外向的大衣裡,存在一個強大的內向個體,也就是內外向都偏強。

高敏感很多特質和內向特質類似,但高敏感的人不等於內向的人 — 有百分之30的高敏感人同時具備外向特質。這群高敏感卻又外向的人可能比較不怕生,可以和人群交流,會嘗試各種新鮮的體驗,尋求刺激,但在高敏感特質的作祟下,這些人同時又需要保持獨處的空間,在嘗試新事物、新刺激時,需要和他們“平靜的生活”達成平衡。這乍看亂七八糟,不知道在衝突什麼的高敏感外向人格,讓我找到我對自己內外向的定位。

我過去很喜歡參加不同的活動 — 不同課題的國際工作營不知道跑了幾次;自助旅行最喜歡挑沒去過的地方(新刺激);某種程度上可以和人群交流;內向這個詞不太容易被外界套用在我的身上。但我在跑國際工作營的日子,都會為自己安排一段沈靜的時間,寫寫日記、明信片;在自助旅行時,會間斷性的安排一兩天完全在旅社耍廢,也會盡量每晚撥出時間寫寫流水帳;和人群交流無法維持長時間,偶爾會在不恰當的時間離開,更常是感受到「被困住」,因為不好意思離開;常常從內心湧出的那股,我似乎不是很想做外向的人的想法。

統計學中有outlier,我想我就是可以點在「內外向那條線」之外的離群值。


這本書也讓我反饋,我對於「討論」這個活動的一些想法。

在唸書時期,每次小組討論之前,我都很習慣要做準備 — 至少閱讀一次個案內容、寫下自己對討論議題的想法。我以為自己只是想讓討論進行的有效率,讓自己的態度得以對組員負責。但隨著進入社會,除了可以事前準備的、有主題的會議外,我發現我常常會在會議上順著別人的邏輯走,認同別人的想法,但在會議結束、自己回去深思後,有時卻發現自己不是那麼認同,或發現有些其實應該在當下就提出的問題。

有時連自己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每次都沒辦法在會議(討論)中馬上提出問題/想法,都得到事後才想到呢?這有時讓我感覺自己似乎反應不夠靈敏,而且這種狀況偶爾會讓我覺得很有壓力:一來是事後才提問,很像在找負責人麻煩,二來是如果我想問的是會影響到多數人的問題,那勢必得再為了這個問題召開一次會議,如果我在之前的會議中可以快速想到這點,就不用再耗費大家的時間了。

但透過書中的觀點,我想,或許我不是反應遲鈍(而且我真的覺得我有某種程度的靈活),只是這類需要思考的事情,不管是討論報告、工作會議,延展到新訊息吸收等,我需要時間去做比較全面和細節的思考。作者指出高敏感族群的一個特質,是「能緩慢、多元且深入的思考」。套在我身上,讓我發現我為什麼在小組報告或主題會議前,會花比較多時間去準備;在會議後,常常冒出其他想法,或是應該要被討論的問題。


最後是關於罪惡感以及無法排解憤怒的部分。

我很容易有罪惡感(或被良心譴責),包含那些別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連生氣都不能好好生氣。

例如前述所提,如果我沒辦法在會議中立刻提出問題,卻在會後發現有必需討論的事項,我會覺得對不起其他人,認為自己浪費大家的時間;如果別人因為我的態度行為而有非正面的感受,無論我的立場是什麼,我都會為別人不好的感受而感到愧疚;甚至連生氣時,不論自己是否有立場生氣,只要前一秒自己賭氣態度不太理人,下一秒罪惡感就瞞天撲來,厭惡自己為什麼不能好好控制。最後罪惡感們形成海嘯,吞沒了我的情緒,久久才退潮。

「假設你對自己剛說出口的事馬上就有罪惡感,這代表你其實高估了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存在感,也過度主張了自己對對方的權力。」 p.93

「放棄道歉,讓自己與罪惡感同活有時也是一種選擇。與罪惡感共處是對自己做的選擇付出應有的代價。」 p.92

或許不要糾結要「消除罪惡感」,而是學著共生存,進而把他們擺在「可供觀賞但不需過度注視」的位子,才是放過自己的情緒,更尤其當那些罪惡感來得沒有道理,也就是,別人根本不在意的時候。

除了罪惡感讓我沒辦法「好好生氣」外,我也很不喜歡生氣(=不開心),這種情緒,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有時待在房間,聽到爸媽在外面為無聊的小事吵架,我都會湧起煩躁感;或是主管隔著他的辦公室,在裡面嚴肅地大聲對待其他同事,也會讓我覺得很不安。

我很不擅長爭執,不開心時除了會有點臉色、態度變冷之外,完全沒有要吵的意思。我可以理解對方為什麼會做出讓我不開心的事或說出讓我不開心的話,而既然都理解,就覺得自己不可以做出太激烈的反應,所有因為不開心而湧起的難過、不安、氣憤,全部都往腦袋和肚子裡吞。這是我無法排解的情緒,而我老是在羨慕別人生氣時,可以表達自己種種的怒氣哪裡來、自己為什麼難過、為什麼感到不安。

不發怒,長期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人際關係的發展只能停滯在表面,不滿一直堆積在心裡也十分危險」(p.129),作者也同時指出「憤怒的源頭其實潛藏了未被滿足的期待與要求。探索憤怒真正的原因,慢慢地或許就能把自己內心真正想說的話說出口。」(p.131)

希望下次不開心時,我可以先去溯源什麼樣的期待未被滿足,然後在平靜之後,可以好好說出自己內心真正想說的話。


這本書對我而言,是讓我可以去更了解自己的某些感受和行為,並不是我不好、我不對,而是that's just me。當然,高敏感不會是塑造「為什麼我有這些感受和行為」的唯一因素。每一個人都是一種個性,問一百個人的個性,會產生一百種不同的側寫。我會有的這些感受和行為,是很多個面向的我組成的。

書中還有提到更多高敏感族群的好能力&壞能力,以及可能會有的心靈層次的議題,不同讀者讀了相信會有不同的共鳴,畢竟就連非高敏感族群的人,仍或多或少具備一些高敏感的特質或行為舉止。我想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察覺」工具。


最後,想再分享兩點這本書為我帶來的受用資訊:

  1. 高敏感的人們,如果是處在安定的環境中 — 一個備受喜愛、受支持、熟悉的環境,這群人更可以體會到幸福。
  2. 高敏感的人適合接近自然環境,也有較高的比例會有不錯的創作&藝術美感傾向。想放鬆時,不妨走進自然,或從事一些小小的藝術創作活動。

Alt Text
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 (電子書)

在〈“《高敏感是種天賦》– 讓你更加了解自己”〉中有 2 則留言

  1. 走了走了一起來創作吧!!!完全認同me time的必要性!
    這本書被你寫得好吸引人,我決定要買來看,感覺可以更接受並原諒自己一點!

發佈回覆給「HL」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