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碎碎念-06-求職那些事兒

最近跟流行,在Clubhouse上跟聽了一些房間,目前聽最多的是和求職/面試有關的主題房。前幾日某個房間,有許多舉手人問了關於求職的問題,聽到了多方不同觀點。這些求職議題包含:

  1. 經歷中的空白期,理由應該照實說嗎?
  2. 上一份工作如果是因為太操勞,導致健康受影響而離開,應該照實告知嗎?
  3. 跨產業但是同一種職務,求職是否更困難?求職條件是否應該向下降?(Manager→Specialist)
  4. 求職是平等的嗎?

1.經歷中的空白期,理由應該照實說嗎?

我面試時基本秉持誠實至上的原則,所以會建議就誠實說吧!是因為甚麼緣故,導致經歷中有三個月,甚至一年多的空白期?面試官聽完你的理由後,可能會從中追問一些他擔憂的地方,而應徵者應該在這些追問中,確實解除面試官的擔憂,我覺得這點才是最重要的。

舉例而言,假設有一位應徵者,他在上一家公司離職後有大約七個多月的空白期,我就會問他這幾個月在做什麼?如果這位應徵者表示這半年多都在親戚家中的公司幫忙,因為不算正職所以沒有寫上去。那接著我就會詢問:

  • 是什麼樣子的公司呢?幫忙什麼樣的內容?
    了解這幾個月做的事情和PM是否有關、學到什麼事情、確認「在親戚公司幫忙」這件事情的真實性。繼續延伸的問題可能包含「是否有運用到自身過去的專業」或「舉例一件這段幫忙期間,你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等。
  • 當時為什麼需要幫忙?現在已經不需要了嗎?
    確認會去親戚家幫忙的起因是什麼,未來如果親戚還需要,是不是又會辭職跑回去幫忙。
  • 親戚公司沒有考慮把你轉成正職繼續留在那裡嗎?
    加強確認「不需要幫忙」的因素是否已經不存在,以及應徵者本身是否已經準備好回到外面的職場工作。

如何推敲「面試官的擔憂」,我覺得可以反過來以面試官的角度去思考,例如:

  • 如果空白期是為了準備公職/研究所,那面試官可能會擔心應徵者只是今年沒考上,明年如果考上就會離職了 → 消除面試官覺得「你一年後就會離職」的擔憂。
  • 如果空白期是因為照顧家人,那面試官可能會擔心之後上班,是不是很容易因為家人關係請假或影響工作,或家人狀況如果不穩定,是否很快就又會離職 → 說服面試官自己的表現/留任,不會受到家人狀況的影響,或事先表明可能需要公司提供怎麼樣的彈性(例如每週2小時陪家人複診)。

加強事前準備,我想空白期不會成為面試的扣分項目。

另外身為HR,當看到符合職缺需求的履歷,但有一段很明顯的空白期時(我通常抓超過三個月),我通常會先打電話,簡單詢問應徵者原因,並把原因一併提供給用人單位的主管作為參考。大部分主管知道原因後就不會太concern這段空白期,篩選履歷的注意力會如同其他履歷一般,集中在這個人選的專業經歷上。

但這就是一個FYI,畢竟每個HR和主管行事作風不同,不能說大家都不會在意空白期。但如果對方在意,就代表彼此沒有緣分,似乎也毋須太過介意。


2.上一份工作如果是因為太操勞,導致健康受影響而離開,應該照實告知嗎?

同上題,我覺得該照實說。因為通常聽到這類的離職原因,我會繼續往下追問具體細節,例如:

  • 通常工時是多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工時?
    如果已經操勞到健康受影響,會進一步了解之前工作操勞得嚴重程度以及原因。
  • 加班狀況是否有和主管反應?反應的方式為何?主管如何處理?
    了解是否有主動和主管反應加班情況以及是積極or被動地去反應,某種程度也可以觀察應徵者屬於逆來順受或想主動改善現況的個性(不同公司需要不同個性的人,因此這裡的觀察無所謂好壞,端看公司需求的個性)。若有和主管反應,那了解後續該主管的處理方式,面試官才能去理解細節,是什麼狀況沒改善而至應徵者離職。
  • 健康影響的程度為何?若很嚴重,是否已經適當休息?
    如果影響的程度很嚴重,面試官可能會擔心身體還沒養好,結果錄取後天天在病假。
  • 未來對工作加班的接受度?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 有人經歷過地獄般的工時後,未來對於平均一個月「半個小時」的加班都會感到排斥。但有些職務真的是有月結或季節性加班的需求,雖然不到地獄,但可能偶爾需要加班1-2小時。因此這點也會是面試官會想了解的部分。

雖然我覺得該老實說,但Clubhouse裡有資深前輩持不同意見,覺得不應該說是因為工作操勞導致離職。這位資深前輩表示,如果他聽到人選這樣回答,會覺得對方是在說「前公司有問題」,很像在批評前公司,而應徵者如果說他不是想表示「前公司有問題」,那感覺就是在說「自己有問題」,面試時怎麼可以說自己有問題呢?(這個邏輯我是不以為然啦!)

有聽眾就問這位資深前輩:「蛤~這樣好難喔!那應該要怎麼說離職原因啊?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

資深前輩:「你可以說因為健康因素離職,對吧?這樣也不算說謊。」


3.跨產業但是同一種職務,求職是否更困難?求職條件是否應該向下降?(Manager→Specialist)

如果已經工作一段時間,那跨產業求職通常的確是比較困難的,畢竟要去說服面試官「為何不用同產業、且擔任過相同職務」的人選。但我覺得並不會完全沒機會,端看應徵者在履歷上,如何從自己有優勢的角度去切入,吸引公司的眼光。此外,某些小型的或新形態的產業/產品,因為太小或太新,要找同領域的人才就相對不容易,因此這些公司在求才時,注重專業更勝過去是否待在相同產業。

至於求職條件是否應該下降,我覺得要先看自身在職場打滾的長度與深度。一個已經當到協理的人才,要到另一個產業當專員,怎樣也說不過去,雇主端也不太可能這麼做。Clubhouse的一位moderator點出一個觀點,說尤其是當過people manager的人,其實是很有價值的,實在不用自己主動降低標準求職。


4.求職是平等的嗎?

這其實是我自己延伸出來的問題,起因在於我echo一位聽眾「面試時會問很多問題」的觀點,我說了句「公司在面試你,你也在面試公司,把你想問的問題問出來,多知道一些資訊,你才能評估公司是否適合你」。

沒幾分鐘後,某位資深前輩在回答其他人的問題時,不知有意還無意,話鋒一轉突然就提到「我不覺得求職關係是對等的,面試是公司在面試你,你要把你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你來求職,是為了拿到那一份offer,當你拿到offer之後,你還可以去想要不要接這個offer。」

我對這個論點其實是有點shock的,可能過去求學被灌輸的觀念以及自己個性的關係,以為這種「面試是公司在面試你」的想法是過時觀念,但很顯然它不是,也讓我反思,求職真的是不平等的嗎?

我同意,在求職市場上,「資訊」的確是不平等的,公司內部的用人評估原則、大環境的給薪幅度、同工到底是不是同酬、職缺真實的工作狀況以及主管個性等,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四處打聽、透過網路論壇找到的,很少獲得第一手真實資訊。

另一方面,「求職」這個動詞,讓身為應徵者的族群就好像處於「求」的狀態,求一份工作、求一份薪水、求一份生存。為了生活,應徵者似乎不得不求。

但我也當過應徵者數次,除了資訊模糊外,我很少認為自己是處於「求」的狀態,我對於找工作的「心態」大多是平等的,尤其出社會越久,越覺得如此。心態論的是,勞方與資方是互相需要、唇齒相依的,畢竟沒有勞工,公司怎麼營運?而所謂面試,是提供一個讓彼此了解的機會,公司面試應徵者,應徵者也該面試公司。我曾參與過一些面試,面試到一半就知道自己不會想加入;也曾經面試到幾個很喜歡的職缺,面試後就比較積極follow,雖然石沈大海或未錄取佔多數,但至少我已經做了我所能做的事,說是「求」,倒不如說是「爭取」。

不能否認,前述說的「為了生活,應徵者不得不求」大概是多數人找工作的真實面貌,我的心態論或許只適用於少數人或特定產業;我也記得曾經有一位clubhouse的討論者說,他們產業相對封閉,如果在面試最後應徵者有問問題,主管會直接不予錄取—因為他們產業只需要乖乖聽話的人,不需要太多想法的員工。

看來求職這個翹翹板就是傾斜的。但我很慶幸我從來不用傾斜的心態去和應徵者溝通,也期許我自己往後在和應徵者互動的過程中,可以繼續秉持平等的心態。

不過,回到這題開頭提到的資深主管,他目前是某大型機構的C-level,面試通常是最後一關。如果他們公司面試大於or等於三關,我推測,面試到他那邊的應徵者,大抵應該是錄取後會有很高意願加入,或會積極爭取offer的人才。亦即,認為這家公司不適合自己,或是前幾次面試後對職缺沒興趣的人,很可能在中間階段就放棄了。不知道他的職位,對於影響「求職是否平等」的觀念,有多少影響呢?

在〈“小時碎碎念-06-求職那些事兒”〉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回覆給「」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