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裡開始》

Alt Text
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裡開始(電子書)-陳志武

這本書主要分為六個部分,內容算是淺顯易懂,作者在介紹一些原因時,不但會解釋來龍去脈,還會舉例說明。非常適合休閒時閱讀,既可以放鬆,也能在閱讀過程中也會發出:「哦~ 原來是這樣啊!」的心情。

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1. 金融無處不在

先讓我們停下來,想一下,什麼是金融呢?

恩~

跟錢有關?貿易?

作者認為,所謂的金融,就是「跨期價值交換」

你我都知道,古時候的交易會購買食物、牲畜、甚至是人。特別是以前的一夫多妻時期,妻子可能是購買而來的。(待會會說明為什麼是妻子,而不是交易丈夫)

那我們來想想為什麼會交易人呢?

首先,牲畜可以工作(犁田),增加未來的收入。如果你有非常多的牛、羊等牲畜,那大概可以說明你很有錢。在沒有金錢的時代,你可以拿著你的牲畜去交換其他你想要的東西;在金錢時代,你可以拿去變現。

人也是如此,眾多的妻子可以幫忙採買物品、處理家庭事務,甚至下田幫忙工作。此外,當需要金錢時,此時人妻如果依舊風韻猶存,或許還可以賣個好價錢。

這一切的一切,其實說明一件事,就是跨期交換

也許現在我們不需要很多現金,那就把它轉換成其他形式,在轉換過程中還能增加一些價值。等之後有需要時再轉換回來。

這就是金融

養兒防老

再來,就是古時後的儒家思想,講究「禮」。當「禮」與「法」此二者發生衝突時,傳統儒家思考的人可能往往偏向「禮」的這一方。

這說明什麼呢?

古人非常重視「禮」。

XD!這不是廢話。但為什麼呢?

古時候沒有金融市場、也沒有政府保障。而人們總會老去,那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未來呢?

答案是:「孩子」。

我們常常說的做孩子的要孝順父母,因為當父母老去,他們也逐漸失去賺錢、甚至生活的能力。換言之,這時孩子們就能給予幫助,這就是所謂的「養兒防老」。此外,為什麼傳統的儒家思想常常會有宗祠,以及婚姻大事往往都是由父母決定,而非像西方一樣的自由戀愛呢?

這也是養兒防老的一種避險手段,所選得對象會更門當戶對,對父母來說,這樣的孩子一般會更聽話、生的孩子更多、對父母更孝敬,而且在父母年長後會更照顧老人。

相反的,自由戀愛的婚姻相比下會更加和諧,但妻子未必孝敬父母、且父母的孝養金收入也相對少。

為何要將女兒遠嫁

這是一種避險,當眾多女兒嫁到各個不同地方時,如果自己遇上災害,就容易獲得遠方女兒夫家的支持,因為這災害往往並沒有影響到遠方的女兒。

相反的,越富裕的家庭,越不容易將女兒嫁得太遠,因為他們的財富足以使他們能夠抵禦風險。

那我們來解答一下為什麼被買賣當作交易的都是女生呢?

以前在遊牧時期,其實大部分都是女系社會;但是到了定居農耕,男性的優勢就逐漸浮現(更多勞力等),因此也慢慢變成父系社會。

高利貸的好處

什麼!? 高利貸哪有什麼好處!(內心 OS)

其實,高利貸是可以穩定社會秩序的。

想像一下,如果你有一份穩定工作,每個固定月初領薪水,但就在月底時,因為這個月購物慾太強,不小心把錢花光了,那你該怎麼辦呢?

這時短期貸款就派上用場了。

可是這種貸款往往都有非常高的利息。但因為你知道你過幾天就能拿到薪水,所以基本上你的還款率是非常高的,你也有足夠能力償還,只是在這幾天需要周轉。也就是說,這短期貸款對你來說會是一個很好的解決短期資金缺乏的方式。

但大家往往認為高利貸是不好的事,且政府往往也在打擊高利貸這種金融模式。

那我們再想像一下,由於你身上沒錢了,但到下次領薪水還有幾天,銀行基本上是不太願意借款給你的(或是說手續繁雜),如果沒有高利貸讓你撐過這幾天,你怎麼辦呢?

這時,為了生存,你可能會去搶超商,偷東西等。而這會造成犯罪率上升,但這些因此犯罪的人往往並不是想去犯罪,而就只是單單當月收入沒有分配好而被逼的走投無路。

2. 借貸的真相

借貸真的有這麼不好嗎?

試想一下,在生命中的哪個時期,我們可能會有較高需求去消費呢?

一般來說,應該就是身為年輕人的我們(我還算~)。此時,我們的收入可能是整個生命中相對少的時期,但需求、花費卻是相對大的時期,那該怎麼辦呢?

這時,貸款就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方式,能夠將我們未來的財富轉移到現在去消費。年輕時,我們即將踏出校園,踏入社會,會開始進入不同的社交圈,參與不同的活動。買衣服、買裝飾,買各種使我們跟得上潮流的東西,甚至目標大一點,再度踏入校園,讀碩士、讀博士,或是創業,這些都需要大量開支。

有人說,年輕沒錢就不要花錢啊!也是一個選擇沒錯,但放眼整個人生,人的需求好像的確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逐漸遞減,當到了 50、60、70 歲時,物質慾望應該也減少非常多,那既然這樣,何不趁年輕有需求時多花費,老年時減少花費呢?

像這種跨期交換,似乎就能使整個人生有更大的效益。在需要錢的時期能夠花錢,在未來需求降低時,分攤部分以前的支出。

此外,比較傳統的華人父母可能會覺得借貸不好。譬如說小孩要出國唸書,父母為了盡量不讓小孩貸款(也許不想支付利息)。因此將養老金湊一湊,甚至賣了房子,只為了栽培小孩,減輕小孩負擔。

但這樣會有什麼壞處呢?

將來小孩學成歸國,父母已經沒錢,壓力會逐漸到孩子身上。此時父母養老的重責大任轉移到孩子身上。本來的養老金已經沒了,與孩子間的相處也會逐漸失去自尊和自主。但這已經是好的情況,有的孩子甚至根本不回國,或是視為當初的金錢幫助是理所當然。

這些事情,是可以靠貸款必免的。讓孩子自己貸款學費,未來的自己來負責這筆支出。父母可以保留養老金,也不用指望孩子來養老,將來雙方的相處間壓力也會減少。

這就是借貸的好處

最後,大家知道高利貸與命案的關聯嗎?

大家普遍認為,放高利貸的人,在貸款人付不出錢時,可能會找一群小弟去討債,然後讓貸款人斷手斷腳(電視劇看太多)。

但事實上,根據作者與他朋友搜集的將近五千個清朝借貸命案案例,貸款利率越高,傷亡者越高機率是放貸的人。

什麼!!

沒錯,你可能會想,帶一群小弟還被打死?

其實不是的,因為自古至今,我們就被灌輸了一種高利貸是不對的觀念。假設,借方非常需要錢,而且不具任何還款能力,此時銀行當然不願意貸款給這種人,那這時誰願意放貸給這些需要貸款的人呢?因此,高利貸貸方因為這種極具無法償還風險的貸款,只好提升借款利率來保障自己,以此協助借方取得資金,這其實非常合理的,但我們大多數人還是會站在借方。

久而久之,我們逐漸認為高利貸是不對的,借方的心裡也是這樣想。因此在討債過程中,借方往往認為自己是站得住腳的一方,可能因為還不了錢,又覺得自己有理,一氣之下就不小心打死了貸方。那如果這場借貸是沒利息的呢?

那這時,有 57% 的血案是借方被打死。

所以,高利貸真的是壞事嗎?

3. 現代企業與公司金融

公司,現代世界中富可敵國的實體。

現今世界上,公司非常厲害,甚至比大多數國家還厲害。以往,人們喜歡把注意力放在國家上,討論這個國家、那個國家。其實,更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司上,因為許多公司的經濟體可能比絕大部分公司還要龐大。

那為何公司的力量會如此強大呢?國家是人為組織,公司也是。公司創立卻有更單純的目標,就是透過商業利益來賺錢,追求利潤極大化。而且,一個國家的極限,就是這個國家,但公司卻沒有這個限制,它可以突破國家的範圍。

現代公司是什麼?

  • 傳統企業一般來說是無限責任,而現代公司則是有限責任(一堆法律契約的組合體)。即使公司經營失敗,沒法還債,包括拖欠的員工薪資和供應商款項,債權方不能要求股東賠償,股東的損失最多不超過已經注入公司的資本或股本。也就是說,股東的損失最多就是已經投入的股本。反之,傳統企業因為跟自然人綁在一起,沒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公司跟創始人的生命連在一起,因此往往富不過三代(除非這企業可以連三代人都非常優秀)。

那這樣有什麼好處?
在財務上、人格上、責任上都進行區隔跟分離,可以讓公司的錢獨立於股東的錢。

  • 傳統企業的股權一般是不能自由買賣,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可以在自然人或法人間進行交易轉讓。也因此,公司好的決策、壞的決策,市場都會給予它應有的價值。

  • 由於公司股權能輕易的交易轉讓,會鼓勵更多投資者提供資金,讓公司的融資規模近一步上升,解釋了為什麼現代公司的組織是如此強大。這也是傳統的公司難以望其項背的原因。

4. 商業模式的演化

為什麼已開發國家公司放棄多元化經營?

如同我們所知,2008 年金融風暴的源頭來自於美國,本來大多預計會對美國社會,特別是美國公司造成的衝擊最大。可是,包括西歐、日本北美在內的已開發國家中,美國經濟受到的影響反而最少,也以最快的速度復甦。

當然,美國勞動法規最為自由,在危機下,可以迅速裁員瘦身,大幅降低營運成本(這點這兩年滿有感覺的,至從離開台商,常常看到人來人去,而且走的人都是當下才知道,公司可以隨時瘦身)。

再來,美國公司手上的現金充足。但為什麼美國公司手上的現金多呢?過去多年,美國公司被迫放棄多元化、專注主業是重要原因。有研究顯示,專注於主業的公司手中往往有更多現金;反之,多元化公司現金比例少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把資金都用於跨展業購併擴張;二是跨產業經營本身可以對衝一點風險,因此手上不必要留太多現金。

5. 投資理財

投資理財的選擇:風險收益

關於投資,有很多更專業的書籍介紹,但這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部分想特別介紹一下。

在金融危機高峰期(2008~2010),美國中產階級的財富大大的縮水。但是,前十分之一最富裕的美國家庭,財富平均累積成長 2%,財富不僅沒縮水,反而還漲了一些;而同期中等收入家庭的財富縮水 39.8%。至於最貧窮的後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因為本身沒什麼剩餘資產,也就沒有了所謂的財富縮水或增值了。

什麼,這樣不就是經過金融風暴以後,最有錢的人更有錢,而其他人都往後面去了?

那我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財富重新分配呢?

想必部分的人對這個結果是滿意外的,因為這好像讓我們更失去對未來的希望。

之所以有這種結局,主要是因為理財安排的問題。美國中產階級財富過度集中在房地產,並且有很高的房貸槓桿,房價下跌的影響會被倍數放大;而富人家庭的投資非常分散,不只房地產,還有其他金融資產。

很大的原因是中產階級持有房地產以後,手邊往往已經沒有其它錢可以做金融投資。這個結果也就不難想像了。

6. 銀行與金融危機

中央銀行在做什麼?

現今,中央銀行是負責貨幣發行的權力機構,職掌包括發行貨幣、調節信貸供應量、外匯市場調控匯率、持有銀行存款準備金,以及維護國債市場的運作和秩序。

這些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在電視新聞,或以前的課本中學過,但中央銀行並不是從以前就存在的機構。人類社會原本是由民間發行貨幣,往往是由當地具有公信力的票號所發行,由於大家相信這間票號而使用他們所發行的貨幣。

前聯準會副主席費雪(Stanley Fischer)將中央銀行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 部分歐洲國家建立了專門的銀行
  2. 始於 19 世紀,也就是中央銀行常規化的開始。這時的中央銀行比較像是作為「其他銀行的銀行」而存在。大多數中央銀行都持有黃金來作為本幣與黃金兌換的可能性。由於與黃金的兌換是固定匯率,中央銀行此時的職責也就是穩定黃金匯率,即金本位時代。
  3.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金本位崩潰中,很多本來私有的中央銀行被收歸國有;未被收為國有的中央銀行則與政府建立緊密的約束關係。
  4. 20 世紀後期,中央銀行重新獲得更多自主權,專注穩定國內價格。在這時期,多國的中央銀行也被賦予監管銀行的職權,強化他們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角色。

調控貨幣的方法

往往我們在報章雜誌上常常看到說某某國家又開始印鈔票了。但事實是,如果是直接印鈔票,這些鈔票流入市場,其實是不容易回收,央行也不好控制這些鈔票在市場活躍的狀況,所以,一般來說中央銀行是不會採取直接增發貨幣的方式。

五種貨幣政策工具:

  • 公開市場業務
  • 存款準備金
  • 中央銀行貸款
  • 利率政策
  • 常備借貸便利

一般來說,公開市場操作是歐美經濟國家主要使用的一種方式,如果中央銀行要增加貨幣,會在債券市場投入現金,購買國債;要回收的話則是拋售國債券,吸納現金即可。

當然,調空存款準備金也是常用的方式,當存款準備金提高,也就是銀行能借出去的錢變少,此時能在外流通的錢也相對變少了。


這本書其實也有個四百多頁,因此只分享部分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地方。整體來說,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間單、明瞭,還有獲得新知的感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