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單純的力量》讀後感

Alt Text
動機,單純的力量-丹尼爾 • 品克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不知大家是否有一些經驗。例如剛進入一間新公司時,由於拿到一個全新的 pay,面對一群新的同事,以及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辦公室環境,因此會有想極力表現自己的感覺。

結果,前幾個月可能卯足全力盡可能地學習、用盡渾身解數展現自己的能力。但隨著時間,開始發現這樣的衝勁以及動力似乎開始減少,不論是加薪、或是帶有逞罰的情況下,這樣的狀態似乎都無法再現。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這樣的經驗,也許有些人覺得因為做的不是自己的興趣;也許有些人覺得自己只是過生活,但無論如何,相信大家喜歡那種不自覺投入而廢寢忘食之類的感覺。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主要探討的是:「我們如何把工作做得像投入嗜好一樣」?


激勵 2.0

胡蘿蔔和棍子的勝利

工作上,員工就像驢子一樣。

努力拉貨物,主人就給你胡蘿蔔;如果停下來偷懶,就等著吃棍子。

努力工作,老闆幫你加薪;上班偷懶,就等著年底的績效出爐老闆幫你加所謂的 "激怒獎金" 或甚至得打包走人。

以上這樣的獎逞制度,在本書中被稱為:「激勵 2.0」。也就是目前大部分公司對待員工的方法。普遍的情況就是隨著公司給員工的甜頭越多,認為員工就會更有產出、更有效率以及有更好的表現。

事實上,本書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這方法其實並不如大家所認知的一樣管用,其中一個例子是:

維基百科

1995 年,微軟預計砸下重金,聘請無數的專家學者和編輯,想針對成千上萬的主題撰寫文章,預計要打造一個前無古人的百科全書,酬勞皆由該企業支付。

15 年後(2010 年),我們所知道的最著名的卻是維基百科,當初微軟預計打造的百科全書我們甚至連聽都沒聽過,一個自由讓大家編輯的百科全書,不但沒有付給這些人一毛錢,反而成為我們現在生活不可或缺的查詢工具。

除了以上這例子以外,作者再再提出許多各式各樣的例子去解釋為什麼現在「胡蘿蔔和棍子」已經無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激勵 3.0

內在激勵

在實驗當中,讓受試小朋友參與畫畫的實驗。告訴一部分小朋友畫完畫作會得到獎賞,而另一部分小朋友則什麼都不知道。實驗結果發現,預計會有獎賞的小朋友最後的表現的創造力是不如另一群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

當預期會有獎酬時,人們往往會被侷限。我們也常常發現有時我們不知不覺投入一件事情,即便沒有任何人要求我們去做,我們就是情不自禁的去做它,結果也發現我們其實做得不錯。這就是所謂的內在激勵

那如果還是要獎賞呢?

書中介紹,如果真的因為表現良好,想要給予獎賞,那最好使用「既然式」獎賞。也就是說,這些獎賞其實是意外的獎酬、事先沒預期的獎酬。研究發現:「拿到額外紅利當獎酬的受試者創意程度最高。」

但這也說明,如果重複在同一個模式下使用這種「既然式」獎酬,那麼就會變成被預期會發生,也就達不到效果了。

舉個例子:如果每次只要有員工完成某件特定事情以後,都發一筆額外獎金,之後這筆獎金就會變成可預期,因此做這件特定事情的表現就可能不如以前的好

四個組件

在工作上,如果想要員工達到內在激勵效果,可以朝四個讓員工可以自主決定的方向去思考:

  1. 工作內容 (Task)
  2. 工作時間 (Time)
  3. 工作方式 (Tech-nique)
  4. 團隊夥伴 (Team)

現實生活呢?

激勵 2.0 VS 激勵 3.0

在現實生活上,大部分公司還是處於激勵 2.0的做法,也就是對員工其實不太信任(因為不太相信員工有辦法自主,所以覺得需要利用賞罰來達到對公司最有利的結果);然而,激勵 3.0的公司相對會給員工自由,他們認為,給予員工一定程度或是幾乎所有的決定權可以讓員工發揮真實價值。

那問題來了?當你給員工擁有自主決定權的時候,你怎麼知道員工不會偷懶或是做也許做得更差呢?

可是

  • 如果讓員工可以從工作獲得成就感呢?
  • 如果給員工的薪資稍微略高於其他同產業的行情呢?
  • 如果讓員工參與設定目標呢?
  • 如果不要用命令式的方式指使員工工作呢?
  • 如果讓員工有工作上的自主性呢?
  • 如果 ...

像我自己本身是工程師,我就非常討厭被管東管西

以上這些觀念也許我們都知道,也覺得是很有用的,但事實上,要真的這樣執行是不容易的。因此書中也有建議一開始可以先一小段時間先試試,再慢慢做調整。

當然,前提是要有想要嘗試去試試激勵 3.0的前提下。


好!那如果在執行上是如此困難,還能怎麼辦?

那我們不如反過來說,哪些工作我們適合用激勵 2.0的方式?

若是枯燥無趣的工作,祭出獎酬並不會傷及內在激勵,因為這樣的工作並無內在激勵可言,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些重複性很高,也很無聊的事,例如重複將資料放入資料袋之類的工作。這樣其實非常適合利用獎金、或是祭出其他獎酬來增加效率。

但如果不是這類型的工作,那麼很遺憾,依照本書的看法,這絕對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既然我們知道哪些適合用激勵 2.0的方式了,那剩下的就靠各位去努力改變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