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沈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讀後感

Alt Text

大器可以晚成(電子書)-里奇 • 卡爾加德

贏在起跑點

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推崇「少年英才」、「英雄出少年」的環境。我們屢屢可以在新聞雜誌看到「三十歲以下 XXX 傑出青年榜」、「三十五歲以下 OOO 傑出青年榜」等。

也因此,從小到大基本上我們都是接受著社會期望的教育長大。書中舉了幾個實際例子:為了不讓三、四歲小孩輸在起跑點,亞特蘭大的亞特蘭大國際學校為三歲孩童提供「完全沉浸式的第二外語教學課程」,一年學費兩萬美元。哥倫比亞文法學校一年學費為三萬七千美元。

以上這些情況,對我們這種大多數平凡人來講,其實不太友善。

還記得以前在學校,每次考試出來結果如果不太好,心裡都會想:「只是我不認真,要是我認真起來連我自己都會嚇一跳。」但又遲遲不肯認真,深怕一個真的認真起來,結果爛到自己嚇一跳。


本書說的就是種種大器晚成的好處。也在在強調即使我們沒有少年得志、或成功英雄出少年,不代表我們就是失敗。即使我們並不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報章雜誌及媒體、電視都是無形間灌輸這種崇尚「少年英才」。

Amazon 創辦人(傑夫 • 貝佐斯)、微軟創辦人(比爾 • 蓋茲)、臉書創辦人 (馬克 • 祖克柏)、蘋果共同創辦人(史蒂夫 • 沃茲尼克)、Paypal 共同創辦人(彼得 • 提爾),以上這些人 SAT 數學通通滿分。

你也許會說:哈哈哈!還有 Google。
哦! Google 兩位創辦人 (賴利 • 佩吉和謝爾蓋 • 布林)兩人 SAT 也是將近滿分。

就是這些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想要再更年輕就出頭,再更年輕時候的考試就表現更好。

但事實發現,SAT 高分不代表就是未來成就的表現,只是這些太優秀的人讓我們把目光都集中在「年少英才」,而從小就被推上目標確定的輸送帶上往往會造成反效果,但像我們這種及早跳車的人往往遍體鱗傷。

作者舉自己為例,作者本身是史丹佛大學畢業 (你內心說不定跟我ㄧ樣 OS,這樣你還敢說自己大器晚成?),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陸續當了洗碗工、夜間警衛、臨時打字員,甚至在值班時還偷酒喝。

說起來作者也是十分幸運,他是田徑選手,原本就讀在某個美國中西部二年制的大學,參加著最弱的田徑聯賽。一千碼的室內賽跑成績是兩分二十一秒,只能算還好,但由於是全國性比賽,剛好被使丹佛大學的教練看到,那個教練誤以為是一千公尺的成績,就打電話請招生組忽略他在二年制大學不起眼的成績,最後就順利進去。

有一次,作者在夜間照慣例做著警衛巡邏的工作。突然間,暗夜中的某處傳來一陣狗叫聲,是大狗示威的叫聲。他拿起手電筒環顧四周,最後發現是隔壁伐木場裡的羅威納犬。

他如然想到,隔壁伐木場請的保全不是人,而是一條狗。25 歲的他,史丹佛畢業,窮途潦倒,身無分文,隔壁同事還是一條狗,這給了他一記當頭棒喝。

之後,29 歲他結婚與朋友創業,公司後來成為矽谷頂尖的公關公司。34 歲,他與別人合辦矽谷第一份商業雜誌。38 歲,《富比世》請他創辦一份科技雜誌。44 歲,他成為《富比世》的發行人...。

真正的浪費不是放棄錯誤之路而犧牲過往,而是沒有謀求改變而犧牲未來

研究顯示,每個人都有兩種智力:流質智力晶體智力

流質智力:比較像是我們一般說的聰明才智,用在推理與解決新問題、辨識抽象模式、運用邏輯歸納演繹

晶體智力:運用技能、知識和經驗

事實上,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流質智力就會開始下降(但下降不多),可是我們的晶體智力卻會不斷成長。這也就是年長者往往更有洞見的原因。而這兩者共同運作才是我們大腦所能發揮的。

書中也說,25 歲左右創造力會到達巔峰,但一直到老年時,其實創造力也幾乎沒減少多少。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會更有洞見,大器晚成的人更容易具備好奇心同情心,這些也都是大器晚成者的優勢。

--

隨著我們更有洞見,我們越有辦法判斷哪些事情不適合我們,果斷放棄。放棄未必是壞事,有時反而是件好事。

真正的浪費不是放棄錯誤之路而犧牲過往,而是沒有謀求改變而犧牲未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